当前,我市一些地方革命战争年代留存下来的重要革命遗址,及时得到修复和有效保护后,成了地方党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的正在修复,实施更好保护开发利用;但也有的因未及时抢救保护而面目全非,开始从人们视野中消失。从许多革命老区的实践看,切实做好重要革命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对推动红色基因传承,促进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充分利用红色资源,打造乡村精品旅游,推进老区脱贫和美丽乡村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意义和作用。当前本市革命老区县一些地方就面临这样一种重要选择。南京市、高淳区老促会联合重点对高淳西舍革命遗址的保护利用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现就有关情况综合如下,供领导及有关方面参阅。
一、西舍革命遗址的历史意义
地处高淳东部桠溪国际慢城的桠溪镇跃进村西舍自然村,现有342户、1043人,是高淳革命老区重点村之一,也是其周边较大的村庄。
历史上这里虽距桠溪集镇较近,但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且处于三县(高淳、溧水、溧阳)交界,战争年代敌对势力相对薄弱,而我党在此地却有良好群众基础,对我党我军开辟发展抗日根据地、壮大抗日力量、夺取抗战胜利发挥过一定作用。
正当抗日战争已由战略相持阶段转入战略反攻阶段的1943年秋,苏南新四军收复郎广、重返溧高地区,在此地建立了中共地方党组织、抗日民主政府以及抗日游击大队,开办了兵工厂、纺织厂、被服厂,设立了溧高县委、溧高抗日民主政府及其机关等等。西舍革命遗址此时成了苏南新四军的活动中心,成了苏南三地委和溧高地方党政组织及抗日武装的活动中心。
在此期间以至茅山抗日根据地开辟之初,许多新四军革命老前辈、老战士在这片热土上战斗过,也动员了一大批进步青年在此投入抗日洪流。特别是老一辈革命家陈毅、江渭清在此曾经留下英雄的足迹,形成并传诵至今的许多可歌可泣故事,影响和教育了一代一代新人。历史上的西舍,在苏南抗日斗争史上有着一定地位和不可磨灭的影响。
二、西舍革命遗址的修复、利用
从2012年高淳区开始对西舍革命遗址进行修建,现已建成南京市党史教育基地并对外开放。这对利用红色教育基地,开发乡村红色旅游,促进特色富民产业发展,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彰显革命老区村生机和活力,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并取得明显效果。
具体做法:主要借助市区扶贫攻坚政策支持,特别是时任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黄莉新,结合“四解四促”到村蹲点调研,坚持从项目资金上予以支持,从规划建设上给予帮助、指导。通过扶持修复西舍革命遗址,建立红色基地教育和发展乡村红色旅游,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也帮带贫困农户促进了脱贫致富,加快了美丽乡村建设。首先,由该村实施先后投入数百万元,对占地4000多平方米、共14处革命遗址建筑物进行了修建,并在其原址恢复了溧高县抗日民主政府大礼堂,修复了中共溧高县委和溧高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复建了新四军兵工厂、纺织厂、以及溧高抗日民主政府创办的国华中学遗址建筑等。与此同时通过广泛收集史料,新建了10多处革命史展览馆,陈列和展览了新四军在溧高地区的抗日斗争史,展出图片400多幅、历史文献及文物350多件、文字史料20多万字。还在周边修建了烈士纪念碑,修复了西舍小马灯展馆、张巡纪念馆、村史馆,新建和重新装修了古戏楼,将红色文化与乡村民俗文化有机融为一体,进一步彰显了革命老区村蓬勃生机。其次,结合西舍村庄环境全面整治,在村内道路新铺了石板路,在周边空地增扩了绿化点,在道路两旁增加了新路灯,并对其住宅、庭院进行了精心打理,不断改变了村庄面貌。第三,重点对连接246省道的村道进行了拓宽改造,新铺了黑色路面,打通了西舍村对外通道;在村前或周边修建了游客接待点以及多功能广场、“农家乐”;组建了接待组、选配了讲解员,为前来参观和旅游者提供了便利。尤其引起关注的,村里还通过在村民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活动,将人文精神有机融入乡村红色旅游,有效促进了乡村文明。目前,西舍自然村已被评为省市美丽乡村示范村,西舍革命遗址展览基地已于2016年6月被列为南京市党史教育基地已对外开放。近来到这里来参观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和农村党员干部、以及观光游客达280多批次,15600多人次。其中半数以上为外地游客。
乡村旅游业发展,不仅带来了人气、信息,也带来了外来投资者。近年该村仅发展各类花卉苗木、茶叶、果树达2200多亩,新建钢架大棚蔬菜150多亩,村上有70%以上的剩余劳动力进入了农业和旅游园区打工,年人均收入超过1.5万元,其中建档立卡农户占到30%。
三、问题与建议
尽管西舍革命遗址修复、利用已取得一定成效,也有一个好的开端。但根据“存史育人”的要求、以及打造特色富民产业现状,目前尚存在一定差距及问题和不足,具体体现在:(1)有的地方特别是涉及相关职能部门对这项工作不够重视,在项目资金、设施建设、行业指导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大,甚至未能摆上位置;(2)在遗址修复过程中,由于缺乏顶层设计和强有力指导,革命遗址建筑物修建未能达到预定要求;展馆所展图片、文字史料准确性、真实性、生动性也存在明显瑕疵;(3)对外宣传尚缺乏力度,综合施策和措施不够到位,乡村红色旅游在本区域尚未形成良好氛围,规模效应未能形成。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认为当前有必要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一是须进一步重视革命遗址保护。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对这项工作引起高度重视和关注,切实摆上位置,并在开展普查的基础上,建立相应保护规划,切实对当地有重要历史影响和保护价值的革命遗址,实施有重点、有计划修复保护、开发利用。另一方面,对已经修复的革命遗址,尚存在明显不足的地方,应及时完善建设,确保革命遗址的完整修复和充分利用,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都取得显著成效。第三,应明确这项工作的行业主管部门,加强对这项工作的指导、协调,促进这项工作科学、规范运作。
二是须进一步重视基地教育效果。首先,市区机关职能部门,应主动担当、认真负责指导和帮助遗址修复所在地,完善教育基地展馆建设,特别在史料提供、展览布局、展馆布置、讲解员培训等方面应竭尽所能、尽力而为。其次,应通过充实展览内容、创新展示形式、改进陈列方式,增加基地挂牌(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扩大教育范围(如青少年教育)、提高展览水准,从根本上提升基地教育效果。第三,应通过完善管理和考核办法,进一
步重视对教育基地激励,特别在多媒体设备配置、争取财政和社会资助、建立免费开放补助专项资金等方面,力争提供更多必要的支持,以确保革命遗址基地教育有一定财力保障。
三是须进一步重视产业配套建设。当前重点应从惠农项目上给予支持,并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加大多元投入力度。近期在革命遗址所在地,重点应配套建设集“农商、休闲、接待”于一体的服务中心,并以红色文化为主要元素,在村口新建电子屏幕与立式宣传牌,多形式推动乡村红色旅游业发展,尽快使其资源优势逐步转变为产业优势,拓展农民增收致富途径。
四是须进一步重视扩大对外宣传。相关部门特别是公安、交通等有关方面,应本着主动服务、提供便利的要求,尽力配合、帮助在本区域、外省县交界地、桠溪国际慢城等重要道口、重要地段,增设“红色西舍”字样的地域标记、路标指示牌;旅游、慢城管理等相关部门更应积极作为、勇于担当,为西舍红色旅游线路的打造出谋划策,并争取政策支持和市域范围内乡村红色旅游景区的串联,组织团队到景区旅游,以促进其特色产业发展,带动革命老区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宣传、文广相关部门、单位应在统筹谋划、通力合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等媒体及革命遗址丛书编写等形式,扎实推进红色文化教育,促进老区精神的传承以及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弘扬,使老区红色记忆真正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风景。
南京市、高淳区扶贫开发协会、革命老区
经济开发促进会、扶贫基金会联合调查组
2017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