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乡村振兴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40828155655.png

未标题-1.jpg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扶贫开发与老区建设 2017年第8期(总223期)    

供稿:本站|发布时间:2018/01/19    

市“三会”召开重点联系村脱贫攻坚交流会

  7月28日,市区“三会”重点联系村脱贫攻坚交流会在江宁区江宁街道荷花社区召开,市区“三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五个市区“三会”重点联系村支部书记,联系村所在街镇分会会长参加会议。
  交流会开始前,江宁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俞广保和荷花社区党总支书记吴书全陪同与会同志参观了荷花社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丁家、村级道路提档升级及亮化工程示范路段、农田水利建设示范区,大家感受到荷花社区的可喜变化。
  交流会上,江宁区“三会”会长孟向前致辞,对参会同志表示热烈欢迎,表态区“三会”和荷花社区要在脱贫攻坚中再立新功。荷花社区、高淳区固城镇花庙村、溧水区洪蓝镇陈卞村、浦口区桥林街道刘公村、六合区竹镇镇乌石村作交流发言。
  市“三会”会长张宁生在会上讲话,他强调:当前,新一轮脱贫攻坚已进入攻坚拔寨和冲刺的关键阶段,离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至迟在2019年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的任务只有两年多一点时间,作为市区“三会”重点联系村,理应脱贫的步伐要更快、更稳一点。我们要切实增强脱贫攻坚的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更加有力地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的决策部署,更大力度地推进重点联系村脱贫攻坚,努力实现重点联系村脱贫攻坚加力、加速。

(王群智)


在市区“三会”重点联系村
脱贫攻坚交流会上的讲话
市“三会”会长 张宁生
( 2017年7月28日)

  今天,我们在江宁街道荷花社区召开市区“三会”重点联系村脱贫攻坚交流会,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工作部署,交流新一轮脱贫攻坚一年多来的情况,汲取经验,分析形势,进一步明确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加大市区“三会”帮扶的力度,全力推动重点联系村脱贫攻坚加力、加速,确保如期并力争提前完成这一轮脱贫攻坚任务。
  刚才,我们参观了荷花社区的几个点,具体感受到这一两年来荷花社区出现的可喜变化。会上,五个村都介绍了脱贫攻坚的进展情况以及下一步的工作打算,他们讲得很好,脱贫攻坚的情况令人鼓舞。在此基础上我再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重点联系村脱贫攻坚取得可喜成果。
  重点联系一批经济薄弱村和欠发达村开展帮扶活动,是市区“三会”推进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的重要抓手并已实行多年,取得明显成效。进入“十三五”,中央和省市对新一轮脱贫攻坚做出了全面部署,要求在2020年,即“十三五”结束,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市自加压力,以年稳定性收入不达100~150万元作为经济薄弱村和欠发达村标准,以年可支配收入不达9000元作为低收入户标准,共确定了200个经济薄弱村和欠发达村,3.3万户、7.7万人低收入人口,作为重点帮扶对象,实施脱贫攻坚。要求比全国、全省提前一年即2019年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全市“三会”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市的部署,积极投身新一轮脱贫攻坚,其中市区“三会”联手,确定今天到会的五个村(即高淳的花庙村、溧水的陈卞村、江宁的荷花社区、浦口的刘公村和六合的乌石村)为新一轮脱贫攻坚重点联系村实施帮扶,并把帮扶期由过去的三年改为五年。
  一年多来,市区“三会”坚持把推进开发式扶贫作为帮扶的重中之重,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坚持从各村的实际出发开展帮扶工作,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扶制相结合,坚持帮扶村级经济发展与帮扶低收入农户增收并举,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从指导协助制定切实可行的脱贫致富规划入手,千方百计,牵线搭桥,争取项目资金、技术、就业岗位及相关政策等各种资源支持重点联系村,综合实施产业扶贫、项目扶贫、资金扶贫、智力扶贫等扶贫举措,着力增强联系村的自我发展能力,着力拓宽低收入农户的增收渠道,全力协助党政坚决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帮扶工作取得积极成果。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社会各方的大力支持下,依靠重点联系村和村民的艰苦奋斗,一年多来,五个村的脱贫攻坚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中高淳的花庙村,溧水的陈卞村已于去年甩掉经济薄弱村的落后帽子,宣布脱贫;江宁的荷花社区、浦口的刘公村和六合的乌石村脱贫攻坚也在加快推进,脱贫攻坚大有希望。
  五个村的脱贫攻坚取得的可喜成绩,集中表现为:一是村集体经济稳定性收入较快增长。其中花庙村和陈卞村分别达到140.97万元和167万元,提前脱帽。荷花社区原来欠债上千万元,现在不仅欠债大部还完,今年集体经济收入可达180万元(市区帮扶资金入股开发区年收股息50万元,区农委帮扶改扩建标准厂房1.2万平米租金收入15万元,回填宕口收入100万元上半年已到账50万元,窑厂租金18万元)。刘公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0万元。乌石村达到96万元。均比攻坚战之前有了明显增加。二是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增长。花庙村是25144元,陈卞村是20104元,荷花社区是19645元,刘公村是16500元,乌石村是18300元。低收入农户逐步减少,花庙村减少23户25人,乌石村减少4户9人,刘公村减少25户96人。趋势很好。三是支柱主导产业有了较快发展,新型经营主体活力明显增强。四是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村容村貌明显改观。
  五个村在新一轮脱贫攻坚中取得的成绩和进展充分证明党和政府关于“十三五”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所采取的政策措施是有力有效的(包括市领导挂钩四解四促、万名党员帮万户、派驻第一书记、百企结对帮百村、加大资金扶持、推进扶贫项目建设等等)。既输血又造血,既解决当前问题,又着力解决长远问题,既帮村又扶户。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前所未有。
  五村脱贫攻坚能够取得突破性进展也再次证明了强村富民的基本经验。首先是要有一个好班子。即村党支部坚强有力,而不是软弱涣散,有志气、有能力带领干部群众脱贫攻坚。这是最为重要的。二是要有个发展的好思路。能够从本村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本地自然和资源优势,采取正确的方法,发展支柱主导产业,着力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着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三是要有个好作风。能够把上级的要求和本村的实际紧密结合,实事求是地确定脱贫致富的目标任务和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团结带领群众艰苦奋斗。注重厉己严管,注重听取民生诉求,改善干群关系,注重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注重脚踏实地抓落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脱贫攻坚的目标。希望五个村继续发扬光大这些好经验、好做法,并不断开拓创新,不断创造脱贫攻坚的新成果,为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二、努力实现重点联系村脱贫攻坚新突破。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重点联系村脱贫攻坚的任务仍然繁重,尽管花庙村和陈卞村已经甩掉了贫困落后的帽子,其它村的集体经济稳定收入也接近或达到脱帽标准,但不可讳言,五个村的集体经济仍然薄弱,即使是花庙村和陈卞村集体收入的很大部分是党和政府的政策支持。尽管党和政府的政策不会改变,但几个村集体经济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的问题是不争的事实。村的主导和支柱产业不强,新型经营主体量小质弱。农民增收渠道不宽,低收入农户脱贫增收仍然难度较大。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生产生活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所以,无论是已经脱贫的村还是即将脱贫的村,脱贫攻坚的任务仍然是繁重的。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认识。当前,新一轮脱贫攻坚已进入攻坚拔寨和冲刺的关键阶段,离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至迟在2019年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的任务只有两年多一点时间,作为市区“三会”重点联系村,理应脱贫的步伐要更快更稳一点。我们要切实增强脱贫攻坚的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更加有力地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的决策部署,更大力度地推进重点联系村脱贫攻坚,努力实现重点联系村脱贫攻坚加力、加速。为此,我就下一步重点联系村脱贫攻坚工作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第一,要自加压力,进一步明确脱贫攻坚的时间表。除了已经宣告脱贫的花庙村和陈卞村,其它三个村应当力争在2018年底前基本完成脱贫攻坚的任务,甩掉贫困落后的帽子。荷花社区、刘公村和乌石村在2018年前脱贫,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因为市区党委政府推进脱贫攻坚的力度很大,采取的政策措施很有力,作为市区“三会”重点联系村脱贫攻坚理应走在前面,而不该落后。特别是与我们这三个村情况条件差不多的花庙村和陈卞村能提前完成脱贫攻坚的任务,既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榜样,更增强了我们脱贫攻坚的信心勇气。花庙村和陈卞村能做到的,其它三个村也应当做到。从目前情况看,三个村脱贫的形势是好的,有的可能今年就能脱贫。总之,确保在2018年前三个村确保完成脱贫攻坚的任务,确有底气,关键是要有志气,有士气。有志气和士气才能把底气充分发挥出来,三气合一就能产生巨大的精神和物质力量,加力、加速实现脱贫攻坚的目标。这是这次会议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的。希望荷花社区、刘公村和乌石村,认清形势,抓住机遇,正视挑战,把握底气,增强志气,鼓足士气,扎实奋斗,按这样的时间表来全面规划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确保按时力争提前完成脱贫攻坚的任务,不辜负党和政府以及群众对我们的希望。花庙村和陈卞村要大力巩固发展脱贫的成果,确保稳定脱贫、持续脱贫,并向更高水平迈进。五个市区重点联系村不论是否已经脱贫,市区“三会”将继续给予重点扶持,确保联系不断,扶持政策不变,支持力度不减,直至2020年。
  第二,要深入做好盘活集体资产资源这篇大文章。这是增加集体经济稳定性收入的重要来源。对集体资产资源要好好盘一盘。该清理的要清理,应收回的要收回,需调整的要调整,能集中的要集中,承包到期的要按照新的条件重新发包。要强化运作,努力把集体资产资源变成资本,并使不断增值,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或嫁接社会资本,获取更多的稳定的租金或股息或分红,不断增加集体经济稳定性收入。(花庙村经营性发包收入达30万元,为几村最高;陈卞村利用扶贫政策购混凝土搅拌车出租,年收租金72万元;刘公村购门面房出租,资产既保值又增值,每年还可获得稳定租金收入;荷花社区承包方努力将废弃宕口回填,年可获得100万元收入,几年后回填结束可获得300多亩集体建设用地,又可开发新的项目,形成新的收入来源;乌石村、刘公村都通过增减挂钩获得收入,如能通过土地整理将新增土地集中在集体手里再对外发包就更好了。)
  第三,要大力扶持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做大做强主导或支柱产业,着力夯实脱贫致富的产业支撑。根据自身条件,发挥比较优势,调整确立主导产业。鼓励支持能人组建各种专业合作社,发展有比较优势的种植业、养殖业。鼓励支持土地股份资金资产合作,提高农民发展生产的组织程度,努力形成产业发展的新优势。鼓励创业,帮助就业,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第四,创新机制,帮扶低收入农户增收脱贫。除了政府兜底的低收入农户,对有一定劳动能力和致富愿望 缺资金、技术和门路的低收入户,要坚持一户一策,落实扶贫济困的措施。能创业的支持创业,想就业的协助就业,不能自主创业就业的,可通过“双扶双赢”,由合作社带动增收脱贫。要创新方法,深化结对帮扶,设立合作基金帮扶,形成低收入农户稳定增收的机制。
  第五,用足用活脱贫攻坚的扶持政策。争取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支持,加快村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变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善民生。要及时学习、了解和把握上级的扶持政策,善于根据自己的情况,按照既定的要求程序条件,积极争取,并使之效益最大化。要经常向镇街党委政府和区有关部门汇报脱贫攻坚的进展情况以及困难问题,争取指导,寻求支持,会哭的孩子总是多吃奶。
  第六,要切实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把村党支部建成团结带领群众脱贫攻坚、强村富民的坚强战斗堡垒。村级组织建设核心是党支部建设,其中书记的作用又是关键。要认真贯彻脱贫攻坚村支部书记先锋论坛市委领导讲话精神,把建强党支部作为脱贫致富的一号工程,把精准扶贫作为党支部的首要任务,把严管厚爱作为脱贫攻坚的管理理念。着力增强村级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使村民有靠山,干部有底气。
  三、聚焦重点联系村,努力开创“三会”帮扶工作新局面。
  重点联系村脱贫攻坚加力、加速,对市区“三会”的帮扶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的帮扶工作也要加力聚焦。我们与重点联系村是荣辱与共的关系,他们有成绩我们高兴,他们掉队我们脸上无光。我们要围绕2018年前三个村脱贫和已脱贫的两个村巩固扩大脱贫成果的目标任务,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进一步梳理帮扶思路,创新帮扶机制,积聚帮扶资源,加大帮扶力度,全力支持重点联系村脱贫攻坚加力、加速。这里,我宣布一下,市“三会”经研究决定,在以往联系帮扶工作的基础上,打算再增加以下帮扶措施:
  一是进一步提高联系帮扶重点村的程度。坚持每两三个月一次,到村调研服务。及时了解和把握各村脱贫攻坚的进展情况,分析形势,针对存在的问题,加强指导协调和服务,更加密切地配合党政推进联系村的脱贫攻坚。
  二是聚焦重点联系村,支持发展支柱产业。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市“三会”对重点联系的五个村,凡有明确的产业发展项目,能够带动农民包括低收入农户增收的,各安排50元万贴息贷款计划,支持重点联系村发展支柱产业。
  三是加大对低收入农户增收的扶持力度。为五个村各安排10万元低收入农户增收基金,与各区“三会”以及其它方面的资金配套(须各区配套),增加低收入农户获取股权分红收入的渠道,建立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的长效机制。基金属村集体所有,本金不动作为股权,分红分给低收入农户,一旦脱贫就不再分红。
  四是市“三会”例行帮扶举措聚焦重点联系村。市“三会”例行的助学扶贫、免费驾培、就业扶贫、科技扶贫,以及推行的结对帮扶举措都要向重点联系村倾斜,聚焦重点联系村实施。
  五是加强重点联系村争取省市有关扶持政策和发展项目的协调服务。与区“三会”密切沟通,有关政策项目信息要及时向联系村反馈;联系村涉及省市有关部门审批的政策项目,要主动出面与之反映、沟通和协调。
  希望各区“三会”根据自己的实际,也能聚力聚焦重点联系村,完善帮扶措施,加大帮扶力度,全力推进重点联系村脱贫攻坚加力、加速。
  同志们,新一轮脱贫攻坚已进入到最后的冲刺阶段,让我们在市区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同心协力做好重点联系村脱贫攻坚的帮扶工作,以新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为实现2018年前重点联系村全部脱贫的目标任务,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借助推力促发展 打胜扶贫攻坚战
江宁区江宁街道荷花社区

  荷花社区地处江宁区西南、苏皖交界边远山区,是新四军东进时建立的抗日游击区,由原王府、荷花、河东三个经济薄弱村合并组建而成,区域面积11.8平方公里,辖33个居民小组,1228个农户,4345个农业人口,耕地面积6921亩。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开发进度缓慢,经济发展滞后,目前仍属于江宁区低收入人口集中区,是市农委确定的经济欠发达村。2013年以来,我村被市、区“三会”确立为整村推进村。在市区“三会”的帮扶指导以及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社区理清发展思路,壮大集体经济,引导农民创业,有力的促进了集体经济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脱贫。
  一、荷花社区2016年-2018年三年规划概况
  (一)总体目标
  1、社区经济总量:2015年社区经济总量为12000万元,2016年开始每年增长10%以上,2018年达到15972万元以上。
  2、集体固定收入:2015年为40万元,2018年达到100万元以上。
  3、农民人均纯收入:2015年为17764元,2016年开始每年以8%以上的速度增长,2018年人均达到20500元。
  (二)发展思路
  1、农业方面:加快特色农业发展。加大投入,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到2018年完成荷花、河东、王府三个片区优质稻米基地和蔬菜大棚种植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引入大的农业企业走规模农业发展道路。
  2、工业方面:一是做好招商引资,加快荷花社区工业园“腾笼换凤”步伐。创造条件吸引更多的高效优质企业入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力争社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二是挖掘辖区资源,进一步发挥辖区单位、共建单位的资源优势,通过结对共建,积极开展共建活动,以此带动社区经济的发展。
  3、三产方面:依托南京市最美乡村“黄龙岘”、“朱门农家”景区,立足融合和互补,努力寻求互动、互赢的关联点,实现资源共享、错位发展。着眼于扩大就业、增收富民,通过发展服务业,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围绕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农家乐”饭店、果蔬采摘园等,以生态休闲旅游的效益支撑生态环境建设,以生态环境建设的成效推动生态休闲旅游的发展。
  (三)主要措施
  1、加快基础建设,改善生产条件。深入实施三项工程:一是“甘蔗基地工程”。以荷花社区纪家甘蔗基地为龙头,积极引导周边农户发展甘蔗种植,每亩纯收入6000元以上。社区还与省农科院合作,对农户进行培训,鼓励更多农户发展甘蔗种植,实现规模经营与自主经营相结合,从增加农民的土地流转收入、经营收入、务工收入等多渠道提高农户收入。二是“农田水利工程”。加快对农业水利设施的投入,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争取市农开局对王府片、荷花片区1200亩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项目实施后对社区耕地机械化作业条件明显改善。投资280万元对荷花片小纪等9座泵站沟渠改造建设。三是“道路提升工程”。投入200万元对马厂至九塘、纪家至力塘、九塘至全心居民小组的5公里道路进行拓宽;完成新荷路提档升级改造工程;投资80万元完成白家宕村内全部道路翻修。计划投资50万元对王家坝桥进行翻修,2018年前完成并投入使用。
  2、实施民生工程,建设幸福社区。一是“千百工程”。计划投入450万元,三年内完成4个重点村、6个一般村环境综合整治。2016年已完成2个重点村、1个一般村的整治,2017年完成1个重点村、3个一般村的整治,2018年完成1个重点村、2个一般村的整治。二是“亮化工程”。计划投入150万元在2016至2018年分三年对社区33个居民小组主干道路灯全部实行亮化工程。三是便民服务。积极争取区发改委立项,投资200万元新建一幢700平方米的社区公共服务大厅,推行一站式便民服务。四是精准扶贫。采取四种方式增收脱贫:组织党员、干部结对帮扶80户;通过技物结合,增强帮扶户自身造血功能;结合万企帮万户活动,实现“双扶双赢”;以粮食种植、生猪养殖、农家乐餐饮等合作社方式,扩大就业岗位160个。到2018年低收入户全部实施脱贫。五是民主管理。充分尊重民意,切实改进作风,实行重大事项民主决策,社区财务民主监督。在群众中开展走进道德讲堂,共建文明社区活动,提升农民整体素质,加快建成文明社区、和谐社区。
  二、2016年以来工作推进情况
  1、挖掘稀缺资源,发展集体经济。壮大集体经济主要靠自身造血,但也离不开输血。近年来,社区一方面积极争取上级转移支付项目,增加集体稳定收入。另一方面,对集体土地、资产,废弃河滩、采石宕口等资源进行梳理,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进行开发利用和保护。一是发展规模农业。通过土地流转,培植种粮大户,先后流转耕地面积5250亩,占农田总面积81%,百亩以上规模的种粮大户达16家。既保护了大量土地,同时增加集体收入10万元。二是发展实体经济。通过多方面努力,逐步完善了“荷花工业园”园区基础实施,已引进30多家小型加工企业落户,预计今年工业总产值达到7600万元,比2012年增长39%,增加集体租赁收入和税收分成20万元。另外,工业园为286位农民解决就业,人均年收入2.5万元以上。三是发展绿色经济。社区原宝华采石场关停后,留下了300亩的破损山体和植被残缺,社区上下转变思路,向绿色要经济,申请对废弃宕口进行回填和复耕复绿。该项目建成后,不仅美化了环境,增加了土地资源,同时也直接增加社区集体收入200万元,可以说是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
  2、争取项目资金,改善民生条件。一是提升农业水平。完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建灌泵站8座,硬质排灌沟渠2千余米,清理河塘5万方,整修田间机耕路1.2千余米,拓宽村间水泥路2千米,打造优质稻米基地800亩。二是改善硬件设施。对自来水管道进行了改造,更换自来水管道2千余米,修建排污管道2千余米,村庄绿化1000余株,安装路灯350盏,村庄环境显著改观。三是建设美丽乡村。投入400余万元,对建设和丁家两个重点村、白家宕一般村进行了村庄整治。白家宕村内道路全部挖除翻修;新建葡萄至油坊居民小组的村内道路,完成了新荷路提档升级改造工程,有效改善了村民出行。    
  3、加大扶贫力度,实施精准扶贫。2016年初在市、区“三会”领导帮助下争取区、街财政补助资金600万元用于债务化解,使社区班子轻装上阵,极大鼓舞干部的斗志。另外市“三会”每年支持10万元周转金用于社区扶贫开支。在精准扶贫方面:一是智力扶持。通过智力扶贫,帮助困难家庭子女学到知识,拥有一技之长,成为有用之才。市“三会”连续三年为贫困学生捐资助学共6万元;区、街道“三会”和社区扶贫小组联系民营企业资助22名贫困学生3.8万元;推荐李浩轩等5名贫困家庭子女到扬州天海职校免费读书;选择4名困难家庭青年到狮麟驾校免费驾培。二是创业扶持。通过科技培训和资金帮扶等措施,扶持发展瓜果蔬菜专业户24家,建设钢架大棚面积210亩;苗木花卉种植户8家,栽培面积560亩;水产养殖户36家,养殖水面480亩;“农家乐”饭店28家,安排就业人员86人。青年农民夏兆平租种土地340亩,每年纯收入25万元以上,不仅自家脱贫致富,每年还支付农户土地租金18.7万元,劳务工资14万元,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目前,社区70%的青壮年可通过务工就业增加劳务收入,农民每亩可收入土地租金500—700元。三是资金扶持。为因病因残致贫的困难家庭提供资金支持,帮助他们重新创业就业,实现脱贫。居民汤发东原来靠开收割机为生,由于种植大户自行购置收割机,导致其逐步失业,加上妻子患有疾病,导致因病致贫。社区走访发现他的困难后,经研究将98亩农田流转给他承包种植,并请农业专家为他技术指导,街道分会还帮他申请10万元贴息贷款。现在汤发东的收入稳定,已经脱贫。居民许寿华的独生儿子10年前大专毕业后患精神分裂症,老夫妻两吃苦耐劳种瓜果蔬菜挣点小钱供儿子服药治疗。去年许寿华本人又患胃癌,手术化疗截止目前已花费医药费16万元。为了帮助许寿华家摆脱“雪上加霜”的困境,区“三会”从慈善基金会帮他争取了5000元慈善款,街道分会组织扶贫志愿者共资助1.3万元,社区扶贫小组筹集资金2万元帮他家修建了3间危房。社区为所有低收入户和低保户建档立卡,及时开展走访慰问活动,把党和政府的政策及时落实到位,把帮扶慰问资金及时发放到位。多方联系民政、农业、水利、交通等部门争取更多的支持,让老百姓增产增收,生活更加便利更加富裕。
  三、2017年工作重点
  2017年,社区党总支紧紧围绕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工作中心,以创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区为契机,大力加强党建工作,努力发展经济,着力改善民生,全力推动社区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重点围绕三个方面:
  1、不遗余力发展社区经济。一是投入120万元,对原电子元件厂厂房进行改扩建,使集体资产升值,增加集体收入。二是打造甘蔗基地300亩,绿色蔬菜高效种植大棚60亩,促进村民及集体增产增收。三是打造1000亩的荷花片区高标准农田,目前已经施工过半。对建设居民小组的沟渠进行修整,对河塘进行清淤约6万方。四是建设河东片优质稻米基地总投资260万元,目前工程已进入扫尾阶段。
  2、全心全意抓好民生工程。一是建设公共便民服务中心。争取各方支持,推动社区便民服务大厅的建设,筹措资金200万元建设720平方米的社区便民服务大厅。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帮助下,已开工建设。二是积极配合完成3公里旅游支线建设工程。三是投资100万元对纪家至力塘居民小组的农路进行拓宽改造,预计年底完成。投资40万元对九塘至全心居民小组的道路进行拓宽。四是继续开展亮化工程,新装太阳能路灯50盏。
  3、全力以赴落实生态文明。一是继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对1个重点村、3个一般村进行环境整治。目前一个重点村的综合整治规划方案已经完成。二是加强环境保护。对荷花工业园及社区内的企业、餐饮场所进行有效管理,加强安全环保和安全生产的管理。三是实行长效管理。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管好土地资源。对畜禽养殖场进行彻底整治,坚决防止整治回潮。
  4、尽心竭力推进扶贫帮困。在市、区“三会”的指导帮扶下,按照发展规划有序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升村级经济水平,建设富裕美丽的新荷花。
 

精准扶贫带来乡村美
高淳区固城镇花庙村

  地处偏僻的花庙村,由于以往村级集体经济薄弱, 不仅农业基础设施、村庄环境一度面貌依旧,而且部分农户特别是低收入农户,包括因病、因灾致贫、返贫困难农户收入低,增收难度大,生活长期处于窘境。近年,通过强农富农惠农政策扶持,市区镇机关部门挂村帮扶和市派第一书记到村挂职,以及市区“三会”联系帮扶,不断加大扶持力度,着力推进产业扶贫、智力扶贫、环境扶贫、筹资济贫等,使村级集体经济逐渐变强,村民收入特别是贫困农户增收路径逐步变宽,乡村面貌逐年变新。2016年实现村集体经济稳定性收入140.97万元,率先在新一轮帮扶中实现经济薄弱村脱贫;村民人均年纯收入达24200多元,比2013年增长35.4%,其中2016年确定的建档立卡农户(60户、82人)30%当年实现脱贫;11个自然村,有5个自然村实现星级美丽乡村创建目标,综合实力在全区134个行政村中排序明显靠前。
  一、培育特色产业,增收路径拓宽
  重视了产业提升。近年根据其效率、效益需求,在争取惠农项目支持、投入430万元新建成2600平方米工厂化食用菌大棚的基础上,又于去年追加80万元技改投入,重新配建了700平方米的钢架大棚、开挖了600平方米预湿池、新建了270平方米的隧道式食用菌基料发酵房、配备了拌料机、铲车等机械,还聘请了技术人员到现场指导,终于从关键环节、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较好地实现了拌料由人工到机械、产菇由季节到常年、效益由亏损到盈利“三大转变”。不仅减轻了人工劳动强度,而且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去年在项目创业就业的近20人,在实现自身增收目标的同时,又向村集体上缴纯利15万元。注重了要素优化。充分利用低收入农户增收等项目资金支持,加速土地流转、修建道路水渠、搭建钢架大棚,近年开发的百亩蔬菜基地,在提高土地规模经营程度及土地租金收益的同时,既为创业者提供了发展平台,更为低收入农户打工增收提供了良好机会。在蔬菜基地打临工的20多人,人均年收入达到万元以上。盘活了集体资产。积极争取村级能力建设项目支持,于2015年在拆除原赵家小学旧校舍的基础上,投入110多万元,新建了10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并在当年出租开办了服装加工厂,每年为村集体争得租金收入5万元,也带动了周边100多村民就业,人均年收入达到4万多元。进行了创新尝试。通过争取支持,去年由集体试种的50多亩南粳46,投入60多万元新购置稻谷烘干机发包,均取得良好效果。为推动优质农业发展、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增加农民收入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
  二、开展济贫帮困,贫困现象减少
  扶持发展。对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和贫困户,近年主要通过争取资金扶持项目,帮带农户通过参与经营与打工,实现增收目标。仅市区“三会”2013年以来,为村发放贴息贷款和周转金、支持专项资金达到350多万元,其中专项资金150多万元,扶持合作经济组织或经营大户,发展食用菌、芦笋等特色农业,带动经营户和100多低收入农户增收。关注教育。每年通过社会力量或其他形式筹资,帮扶联系村开展捐资助学活动,为部分贫困家庭在校中小学生缓解经济困难。从2013年到2016年市区“三会”每年到村举行一次捐资助学仪式,每次为每生发1000元助学金,受益贫困学生达40名。利用这种形式,既使他们从生活上得到关怀和支持,更使他们从精神上得到鼓励,坚定了他们勤奋学习、珍惜学业的信心。贫困生赵荷花,因父亲精神残疾,母亲离家出走多年,全家生活十分艰难,本想初中毕业后辍学,到企业打工以减轻家里负担。受到资助和教育,她没有辜负组织的亲切教诲和希望,学习更加刻苦,目前已进入宿迁学院就读;同样来自贫困家庭的资助学生荀秀峰、荀梦滢也分别于2015年考取了盐城职业技术学院和苏州科技学院,即将或已经完成学业,很快走上就业岗位回报家庭和社会。关心生活。每年市区“三会”由会长带队,都要在帮扶联系村走访两户特困户,为每户每次送上1200到2000元慰问金。同时区“三会”每年结合春节之前访贫问苦、送温暖活动,为联系村安排20000元专项资金,由镇村送到贫困农户,起到了雪中送碳作用。重视补偿。从2016年起,村上依据市区要求和本村实情,已对所有低收入农户实行了建档立卡。为实现脱贫目标,除了在生产上“帮”、就业上“带”,政策上“扶”之外,还通过建立低收入农户增收合作社,给予专项资金支持,用于贫困农户生活补助。去年以来,有关部门为之争取了部分资金,特别是市区“三会”在专项扶贫基金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去年底,村上已利用专项资金,对那些因缺劳、或因灾、因病致贫、返贫,且又难以享受低保政策的贫困农户,重点给予了经费补偿,使之达到村民基本生活水准,确保贫困农户如期脱贫。
  三、强化基础建设,乡村渐渐变美
  通过流域治理,使基本农田建设得到加强。从2012年开始,由有关方面及市区“三会”支持,先后投入800多万元,对全村4000多亩岗田坡地进行了平整,新建了机耕路、农用桥,开挖了灌溉渠,新建和维修了机电泵站,同时对原有当家塘作了清淤以及长达4公里的山河进行了清障,原基本农田生产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断增强。去年,尽管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涝,但灾害影响降到最低程度。通过农路改造,使村民出行难得到缓解。借助政策支持,并通过市区“三会”帮助争取项目及资金补助,近年对全村长达8公里的自然村道路进行了不同程度拓宽和重建,其中有1.3公里道路得到提档升级,使村级道路变畅,缓解了村民出行难。通过部门帮扶,使社区服务条件得到改善。为提升村级能力和社区服务水平,去年市房产局结合帮扶,派第一书记驻村挂职,从多方面帮助筹集资金,为村投入100多万元,对原1000多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及办公用房及时进行了修建、出新,同时打理了周边环境,使其面貌焕然一新。通过村庄环境整治,使村民人居条件得到改善。重点通过改造自然村道路、硬化村内道路、填埋露天粪坑,铺设排污管道,改造户厕,新建公厕、垃圾箱、污水处理站、村民休闲广场和停车场,扩大村庄绿化,进行墙面立体出新,建立保洁员队伍及长效管理机制等,逐步实现了村民人居环境的净化、亮化、美化。实施村庄过片整治的6个自然村,仅2016年已新建污水处理站6座,铺设污水管网32000多米,新建停车场 3200平方米,村民广场4100平方米,还新建了村文化活动室和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力争“十三五”期间在实现贫困农户脱贫攻坚目标的同时,努力完成所属自然村美丽乡村创建,使村民分享更多美丽环境与乡村文明。


准印证号:S(2016)01000004
编 委 会
主    任:张宁生
成    员:徐敦龙 袁文荣 吕连生 王  琪 卢正生 孟向前 孔令富 余立堂 陈小冬 张立新
主    编:王群智
编    辑:鲍恩顺    
编辑部(“三会”办公室)
地址:南京市成贤街110号
电话:(025)83352449  83351487(传真)
邮编:210018
邮箱:njfp0703@aliyun.com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南京市乡村发展促进会、南京市革命老区经济开发促进会、南京市扶贫开发基金会
苏ICP备2023055283号-1

关注


gh_d5bf5e97c38c_258.jpg